南開校歌創(chuàng)制于五四運動前夕。1917年5月13日,在東京的部分南開學生舉行茶話會,歡迎當時赴日本參加遠東運動會的張伯苓校長和南開學校的運動員。在會上,留日南開學生張蓬仙提出,為了增強凝聚力,鞏固團體精神,應(yīng)該編寫一首讓每一個南開人傳唱的校歌。張伯苓對此提議深表贊同。
1918年末,張伯苓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校后,即請音樂教員孫潤生審定一歌,為“于聚會之時,千人合唱,以期神會而鑄就南開真精神”。經(jīng)過一番斟酌,校歌于1919年春天正式確定下來。曲譜借鑒了在西方廣為流傳的圣誕歌《oh Christmas tree》,歌詞則短小而規(guī)整,旋律鏗鏘而奔放,很好地展現(xiàn)了南開學子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異”的精神風貌。
“渤海之濱,白河之津,巍巍我南開精神”直接高唱出校歌的主題,指出南開精神發(fā)源于九河下梢、人杰地靈的天津。白河是海河的舊名?!凹臣丑V骎,月異日新,發(fā)煌我前途無垠”中“汲汲”是形容水流湍急的樣子,“骎骎”是形容駿馬奔跑的樣子,“汲汲骎骎”是跨越飛奔之意?!霸庐惾招隆敝改祥_人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斷創(chuàng)新、不斷前進,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。整句是鼓舞南開學子們努力追求、奮發(fā)上進,也比喻南開教育事業(yè)像駿馬奔騰般不斷進取,前途無量?!懊涝沾笕?,智勇真純,以鑄以陶,文質(zhì)彬彬”這一句是對南開人楷模典范的標志與贊頌,給南開學子們樹立起一個素質(zhì)全面、為人正直、堅韌不拔、溫遜謹慎的謙謙君子形象。
編輯: 韓誠